房地產企業轉型發展綠色建筑是大勢所趨

近日,在北京舉辦的2017中國綠色發展高端論壇上,與會專家們表示,中國目前面臨著一系列的環境挑戰,亟須把經濟增長和工業消耗進行分離。這也意味著需要逐漸完成現有工業的綠色化和未來大量投資綠色產業等,刺激企業充分融入綠色發展中,最終實現傳統產業的綠色轉型。
業內專家認為,在中國推進城鎮化和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轉型過程中,建筑行業將成為中國城市能否實現經濟轉型的決定性因素之一。隨著中國城市向低碳經濟轉型,曾經主導城市經濟的重工業逐漸被關閉或遷移,建筑占城市碳排放清單的份額將穩步增長。因此,建筑行業的綠色發展對中國城市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轉型至關重要。
綠色建筑成為大勢所趨
“目前,全球商業建筑已經使用和消耗了全部用電的35%,而且這個趨勢未來還會繼續上升。”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人工智能委員會主席JustineCassell在2017年3月杭州舉行的智慧建筑大會上公開表示。
這也得到了世界銀行的調查研究證實,世界銀行預計,到2030年前全球要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70%的減排潛力在建筑節能方面。
標準排名方面認為,中國房地產建筑行業在綠色發展道路上任重道遠。該機構指出,全球碳排放量的19.9%來自中國,而中國的碳排放量40%來自于房地產建筑業,相當于全世界8%的碳排放量來自于中國的房地產建筑業。“這也是中國堅持綠色發展的原因,為了每一個人的健康,不管是從健康還是節能減排等方面來說,形勢嚴峻,發展綠色地產刻不容緩。”
從國家政策方面來看,發展綠色建筑也將逐步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標配。2015年,住建部頒布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從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六大指標對建筑項目進行評價,最終從高到低分為綠色建筑三星、二星和一星認證。同時要求積極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大力發展鋼結構和裝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標準和質量,加大建筑節能改造力度,加快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
2017年5月,住建部印發的《建筑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到2020年,中國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部達到節能標準要求,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達到50%,新開工全裝修成品住宅面積達到30%,綠色建材應用比例達到40%,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15%。
清華大學無障礙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邵磊表示,“實現綠色建筑的目標,不僅僅是提升技術應用,而是創造一個更為友好、更為包容的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人與建筑、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
政策扶持是關鍵
業內認為,來自政府層面的支持政策,為房地產行業的綠色發展持續提供動力。據不完全統計,銀監會、證監會、發改委等多個部委和機構均出臺了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持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和綠色基金等綠色金融產品,這些金融工具成為推動綠色地產發展的加速器。
2016年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綠色債券發行指引》中明確將綠色建筑發展、建筑工業化、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海綿城市建設、智慧城市建設和低碳省市試點、低碳城(鎮)試點、低碳社區試點、低碳園區試點的低碳能源、低碳工業、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等低碳基礎設施建設及碳管理平臺建設項目列為重點支持項目。
標準排名的數據顯示,龍湖地產成為中國首個成功發行綠色債券的房企。龍湖于2016年10月、2017年3月先后發行兩期綠色債券共計50.4億元。“而龍湖地產能夠成功發行該筆綠色債券的原因是,重慶龍湖禮嘉新項目和上海虹橋商務區核心區一期05號地塊項目均是獲得節能環保效果顯著的綠色建筑二星標識項目。”
與此同時,在地方政府層面,已經有北京、上海、廣東、新疆、江蘇和河南等多個省市對于綠色建筑施行不同的政策支持。例如,廣州市住建委近日表示,綠色建筑融入健康建筑理念后,將進一步提高綠色建筑的可感知性,是廣州市綠色建筑發展的新方向。未來,廣州市將積極推動綠色建筑與健康建筑的融合,促進綠色建筑推廣工作進一步深入發展。
住建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司長楊榕此前指出,“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也帶來交通擁堵、垃圾圍城、能源浪費等問題,必須通過科技創新,提高城市發展質量和管理水平。”這意味著,在高速發展的中國,綠色建筑對于城市更新意義重大,必須通過提升科學管理、提高科技技術水平來實現這一目標,這也成了地產開發企業當下的核心命題。